【中山医声】冬季艾灸这些穴位,助您温阳散寒健康过冬
发布时间:2025-01-13 14:05:29 来源:原创文章
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俗称“补冬”。“补冬”——人们都喜欢以不同的方式进食一些滋补食物或者药材,认为这样能够抵御冬日寒气的侵袭,避免出现气血不行或者腰腿疼痛等。其实,选择一些有“补益”功效的穴位进行艾灸,也可以达到很好的“补冬”“补阳”效果。
艾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点燃艾叶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促进体内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扶阳固脱、调节内分泌、美容养颜、调和阴阳平衡的效果。
冬季艾灸,好处多多。那么,如何进行艾灸,操作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由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胡东辉教授为大家讲解冬季艾灸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冬季艾灸常用穴位
神阙穴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作用:该穴为人之生命根蒂,灸之可温阳散寒、温经逐痹、行气活血、祛湿通络、扶阳培元。
具体操作:艾条温灸儿童5-10分钟,或艾柱隔姜、盐灸5-7壮;成人10-15分钟,艾柱灸7-15壮。每周2-3次。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作用:保健要穴,其主治功能可概括为培肾固本,调气回阳。
具体操作:艾条温灸儿童5-10分钟,或艾柱隔姜、盐灸5-7壮;成人10-15分钟,艾柱灸7-15壮。每周2-3次。
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作用:人体的"长寿穴"之一,灸之可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从而达到防治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效果。
具体操作:艾条温灸儿童5-10分钟,或艾柱隔姜、盐灸5-7壮;成人10-15分钟,艾柱灸7-15壮。每周2-3次。
三阴交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滋阴清热、健脾益气、调补肝肾的作用。
具体操作:可以使用随身灸或手持艾条,每次灸15-20分钟,有助于改善阴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遗尿等症状。
太溪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能。
操作方法:同样可以使用随身灸或手持艾条,每次灸15-20分钟,有助于改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
艾灸注意事项
虽然艾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施灸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避免烫伤
在施灸前,一定要确保穴位处的皮肤没有破损或炎症。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擦拭穴位处,以确保皮肤干燥。
2.控制温度
艾灸时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可以使用专业的艾灸器具来调节温度。
3.时间适中
艾灸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过度消耗体力和阴液。每次灸治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4.饮食调理
艾灸期间要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可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
专家简介
胡东辉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类肝胆胃肠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对肝硬化腹水、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萎缩性胃炎、感染性发热、流行性疫病、肺癌、肺结节、顽固性咳嗽、皮肤病、肥胖代谢综合症、甲状腺结节、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症、小儿积食、失眠症、老年性便秘等均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
硚口院区:周一、周六上午
阳逻院区:周三上午
(文:张金香)